账户分类管理 多家银行堵截冒名、异常开户
根据央行新规,12月1日起银行账户将分类管理。储户手里已有一家银行的借记卡或能转账汇款的活期存折,都属于I类全功能账户,如需再开新卡,则只能开Ⅱ、Ⅲ类账户。今后,个人银行账户实行分类管理,分为Ⅰ类、Ⅱ类、Ⅲ类账户,不同类别的账户有不同的功能和权限。
此前,多家银行对账户分类管理新规的通俗介绍,Ⅰ类户是“钱箱”,安全性高,适合大额支付;Ⅱ类户是“钱夹”,日常消费、购物和缴费可以通过这个账户办理;Ⅲ类户是“零钱包”,主要用于金额较小、频次较高的交易。
新规明确,经银行柜面、自助设备加以银行工作人员现场面对面确认身份开立的Ⅱ类户,也可配发银行卡实体卡片。在配发银行卡后,个人可持Ⅱ类户银行卡办理银行柜面现金存取、ATM转账取现、POS刷卡消费等各类业务,与Ⅰ类户的使用差别就在于Ⅱ类户有限额控制。同时,为适应移动支付发展,个人可通过Ⅱ、Ⅲ类户开展移动支付业务。
中国经济网记者日前了解到两起银行拒绝异常开户案例。12月2日,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东区支行就堵截一起台湾人异常开户的行为。在开户过程中,柜员向客户进行提问时,客户需看手机对着回答。支行会计主管询问其住所等简单问题时,客户也无法直接回答。根据以上情况,支行会计主管以异常行为由拒绝该台湾人的开户申请,客户未提出异议径直离开。
12月2日,江苏盐城市响水农商行营业部在为客户刘某办理银行卡开户时,柜员对预留号码进行验证,发现客户预留的手机号码非本人实名号码,而是其他人号码。在询问过程中,客户表示银行卡开立之后是为他人使用。因此,银行柜员根据261号文件要求拒绝为其开卡,并及时向该行运营管理部报告。运营管理部及时将信息通报其他网点,谨防类似情况发生。
同时,堵截冒名开户案例也有发生。2016年12月2日,中信银行江苏省无锡五爱支行,一客户持名为杨某的居民身份证至五爱支行申请办理借记卡,经办柜员徐凯宇拿到客户证件后经比对发现客户本人与证件存在一定差异,随即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行比对,发现相似度仅为40%。为此经办柜员立即报告会计经理。会计经理询问客户出生日期等基本信息,但客户都无法回答。会计经理认为可疑,马上安排人员报警。警方接报后立即赶到支行,经询问客户承认非本人,被冒用人为其老乡。目前警方已将客户带至公安部门处理。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个人在今年12月1日前已开立的存量银行账户不受影响,仍可正常使用,无需进行任何操作。存量银行账户在日常使用中已经开通水电煤代缴、贷款和信用卡偿还、银证转账和快捷支付等支付和理财功能的,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以后也可根据需要开通相关业务。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曾表示,银行对储蓄卡实行分类管理主要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进行金融投资,各家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抢占市场,为了抢占市场的仅有客户资源,往往容易引起无序竞争,导致金融市场混乱,账户分类管理就可以做到避免恶性竞争。另一方面,账户分类管理制度也可以使银行对内部业务分工更加明确,使银行业务更好地服务于储户。
(责任编辑:admin)